top of page

今日係聖瑪爾大、聖瑪利亞及聖拉匝祿呢三位聖人嘅紀念日。教宗方濟各係2021年採納了聖座禮儀及聖事部嘅建議,喺《羅馬禮儀通用日曆》中將把7月29日作為瑪爾大、瑪利亞和拉匝祿三位聖人嘅紀念日。係2021年之前,教會一直只有聖瑪爾大嘅紀念日。

當時嘅聖座禮儀及聖事部部長薩拉(Robert Sarah)樞機同秘書長羅奇(Arthur Roche)總主教係簽署嘅法令中解釋教宗呢項決定嘅原因,強調呢三位聖人作出咗「重要的福音見證」,佢哋「在家中款待上主、熱心聆聽祂的教導、相信祂是復活和生命」。

瑪爾大、瑪利亞同拉匝祿係親姐弟。佢哋同耶穌嘅互動係聖經中出現左兩次:一次係記載佢哋係伯達尼家中款待耶穌,瑪爾大殷勤服侍耶穌,而瑪利亞則專心聆聽耶穌;另一次係記載拉匝祿死後,兩姊妹為佢哋心愛嘅拉匝祿而懇切祈求耶穌,耶穌因而復活咗拉匝祿。瑪爾大、瑪利亞同拉匝祿之間嘅親情充滿著愛同關懷,所以耶穌就出現在佢哋中間。「如果我們彼此相愛,天主就存留在我們內;他的愛在我們內,才是圓滿的。」(若望一書 4:12)

瑪爾大嘅信德令人動容。瑪爾大對耶穌說:「若是祢在這裏,我的兄弟決不會死!就是現在,我也知道:祢無論向天主求什麼,天主必要賜給祢。」(若 11:21-22)她回答說:「是的,主,我信祢是默西亞,天主子,要來到世界上的那一位。」(若 11:27)

瑪利亞展示咗一個我哋信徒應有嘅祈禱態度。佢為咗接近耶穌,佢立刻放下手中嘅事情,因為佢唔願意錯過祂說嘅任何一句話。主回答她說:「瑪爾大,瑪爾大!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,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。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分,是不能從她奪去的。」(路 10:41-42)

讓我哋透過今日呢個紀念日,效法三位聖人嘅聖德,強化對天父嘅信德,多啲關心身邊嘅人,讓耶穌住進我哋心中,令我哋得到圓滿。

聖瑪爾大、聖瑪利亞、聖拉匝祿,為我等祈!



每年聖灰瞻禮及聖週五前,我們都會聽到堂區通告,提醒適齡信友當日有本份守大小齋。還記得筆者年幼時有一次守齋,肚子還是太餓,定睛看著家中的鐘,一到當晚的凌晨十二時,即刻煮了一個杯麵充飢,極其量守了「本份」。在成長的過程中,慢慢地從每年兩次的守齋中體會到,守齋並非要我們受苦捱餓,而是作補贖

根據本澳教區規定,聖灰禮儀日及耶穌受難日需守大小齋,而凡遇星期五,教友必須守小齋,除非該日適逢教會的慶節(即「節日」及「慶日」)或由教會鑑定後批准一些中國重要的民間慶節,則不用守小齋 為甚麼我們要守齋克己呢?因為教會的規定嗎?其實,守齋不止是因為是要守規,而是有重大意義的,守齋克己能幫助我們棄絕罪惡,皈依天主。特別在四旬期間,奉獻守齋行動,使人紀念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苦難,促使我們皈依基督的心愈益成長,引導信友思想和行動更肖似基督。


那麼,我們怎樣能棄絕罪惡?筆者將概括為兩大元素:選擇、德行。

天主造了有理性的人,賦給他位格的尊嚴,具有對自己行為的主動力與主控力⋯⋯人越是為善,越是自由⋯⋯選擇不服從及邪惡是濫用自由,使人淪為「罪惡的奴隸」。(《天主教教理》,1730, 1733)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,我們可以選擇去守齋,亦可選擇犯罪。在守齋的時候,我們排除自己的慾望,放棄一些我們原本擁有的選擇。同樣地,耶穌在苦難前的極度恐慌中都曾經說過:「父啊!你如果願意,請給我免去這杯罷!但不要隨我的意願,惟照你的意願成就罷!」(路22:42)最後,耶穌卻為了人類的救贖而選擇了被釘十字架。所以,守齋這個行動令我們更肖似基督。

而德行是一種習慣性的堅決行善的傾向⋯⋯有德行的人,以他感性的和精神的全部力量奔向善;他在具體的行為中追求善並選擇善。(《天主教教理》,1803)由此可見,德行使我們的習慣和行為,趨向美善。若我們將「守齋」放於德行來說,守齋可算是一個操練。經過一段操練後,慢慢將守齋變成習慣,使我們愈趨美善。


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於2000年聖灰星期三向教友提到有關守齋的意義:「守齋刻苦不僅僅是外表的規矩或外在的禮節行為,更是感到需要改變生活的有力標記;守齋刻苦要求人放棄合理的物質享受,使內心獲得更多的自由,以便更容易聆聽天主的聖訓,也更能夠慷慨地幫助有需要的人。」


但是,我們守齋不能只是「齋口不齋心」。有些教友為了「滿全」週五守小齋,故選吃海鮮刺身、山珍海味等,但在享用這些美宴時,我們又能否達到守齋的本意呢?

我們要提醒自己,守齋克己可以鍛煉我們自己的意志,是個信仰的行為,所以守齋克己不應是為了減肥、為了健康戒口,所以,守齋不僅是在於食物,而是在於鍛煉我們的節制能力。 所以在四旬期內,我們除了於食物上的守齋外,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可守齋來改變一些習慣,跨出自己的舒適圈。例如減少依賴手提電話、減少在網上看短片、減少玩電子遊戲、選擇在短距離的路程行路而不乘車。當然在減少以外,在一些部份都可以增加,例如在今個四旬期開始,增加每日閱讀當日讀經的習慣,甚至於每天早上望彌撒,或者是在晚上釋出空間,讓自己在靜默中反思,以日課晚禱來完成一整天的生活,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。


我們踏入四旬期第五週,讓我們特別反思棄絕罪惡、皈依基督的意義,祈求天主讓我們以純潔的心靈渡過這個神聖的四旬期,而準備心神去參與逾越節的慶典。

「守齋」食物之選


大家平時守齋時會吃甚麼呢?原來平時會吃到的魚柳飽、椒鹽卷餅(Pretzel),甚至天婦羅都是與四旬期守齋有關。某美式連鎖快餐店於七十年代時發現於星期五的時候,牛肉漢堡的銷量都會下降,之後知道原來與星期五守齋有關,所以便推出魚柳包。而椒鹽卷餅就是因為從前因四旬期而用麵粉、酵母、鹽及水製成的食物。而天婦羅的正式名稱是Tempura,來自拉丁文Tempora,即係時間、時期的意思。Tempora Quadragesima即是「四十天的時期」,即係四旬期。而天婦羅的來源就是葡萄牙傳教士去日本長崎傳教時,因要找守齋的食物就發明出來的。



219 次查看


你最近一次辦修和聖事是何時呢?筆者小時候很害怕辦告解,因為很害怕對他人,即使是向熟悉的神父告明,也很怕承認自己的過失,所以從前到告解亭向神父告罪,都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。


而在成長過程中,慢慢在修和聖事中看到的不是害怕,而是看到天主的慈愛,更感謝天主可以讓人透過修和聖事與祂和好。教宗方濟各曾於講道中提到:「歸向天父具體的方法,就是領受修和聖事。」。而《天主教教理》第1422條清楚指出,領受懺悔聖事便可得到仁慈天主寬恕,同時與教會和好,因為那些罪過傷害了教會,教會卻以仁愛、善表和祈禱,幫助他們悔改。只需我們真心痛悔定改,天主便會寬恕。

修和聖事由耶穌基督親自建立,並是七件聖事之一,而修和聖事之目的和效果就是與天主、教會和好。那就可以解釋到為何神父們經常鼓勵信徒辦告解,因為每當我們認真地辦完告解,得到的內心平安和寧靜,但當然不止是內心平安,而是當透過修和聖事,可確實「...使我們重新生活在天主的恩寵中,並使我們在至密切的親情裡與祂結合」(《天主教教理》第1468條),而且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天父的擁抱,而他亦賜予我們再次成為祂子女的恩寵(參閱《慈悲的主與可憐的罪人》宗座牧函,8)。 在耶穌復活後,顯現給門徒說:「你們領受聖神罷!你們赦免誰的罪,就給誰赦免;你們存留誰的,就給誰存留。」(若20:22-23)基督把赦罪權柄交給宗徒,並由主教及神父繼承赦罪的權柄。他們是天主的僕人,代表天主聆聽、接納及寬恕罪人的罪過。教宗方濟各曾提到在告解亭中,可以遇到接納的「愛之光」,這「愛之光」將「鐵石之心」改變成「血肉之心」,所以我們都應更重視每次辦告解的機會。 那麼,我們一般應該辦多少次修和聖事?一年兩次?一年一次?還是一年都沒有一次?!教會規定凡到達懂事年齡的信友,有責任至少一年一次,誠實地告明經省察出來的、自己的重罪(《天主教教理》第1457條),但要知道是「至少一年一次」,不是只需一年辦一次就「大功告成」。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豈止一年犯一次罪,遠離了天主呢?所以當我們犯了罪,不要等到於聖誕節或復活節前才急於找神父、主教辦告解了! 記得曾有神父講道時表示有教友曾提出疑問:「又要辦告解嗎?之前都已經告過相同的罪了,應該不需要再辦了吧?」神父立即回答說:「難道你想為了辦告解故意犯一些新罪嗎?」以上當然是一個笑話,但都是一個提醒,就是悔改皈依不是只是一年一次的事,而是整個人生的旅程。修和聖事不應只是為了滿全教友的責任,而更重要的是在回應主耶穌的邀請:「時期已滿,天主的國臨近了,你們悔改,信從福音罷!」(谷1:15)。 路加福音15章講述《蕩子的比喻》,相信大家已倒背如流,簡單來說是一個父親育有兩子,弟弟要求分家產,得到錢以後荒淫度日,耗盡財產,正當遇上大荒年,便去投靠一個居民,於是居民命他落田放豬。過了一段時間,弟弟不甘心,便想起原生家庭的富有,並思考為何自己落得如此田地。於是決意回家認錯,父親一看見弟弟,卻命傭人宰了一隻肥牛犢來歡宴。哥哥生氣,為何自己服待父親已久,他亦未曾向自己宰過一隻小山羊。父親答哥哥:「孩子!你常同我在一起,凡我所有的,都是你的;只因為你這個弟弟死而復生,失而復得,應當歡宴喜樂!」 耶穌透過《蕩子的比喻》,藉着弟弟重投慈父懷抱,再次提醒我們,只要願意捨棄執着,定能重獲天主的憐憫和寬恕。我們應該反思到,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是在《蕩子的比喻》中的「弟弟」,天主一直等待我們回家,重回正軌。 「你要瞻仰被釘十字架的基督所伸開的雙臂,讓自己一再得救。當你辦告解時,你要堅信祂的慈悲,這慈悲會免除你的罪責。你要瞻仰祂出於慈愛所傾流的聖血,讓祂的聖血淨化你。這樣,你總能重獲新生」(《生活的基督》宗座勸諭,123)讓我們在四旬期中,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省察罪過,重新檢視自己,鼓起勇氣,藉着悔改、修和,獲享祢義子的身分。


「辦告解是個好東西,希望你擁有。」



45 次查看

#天主教 #信仰 #禮儀 #聖母 #聖物

bottom of page